美国服务器

美国运动员“画”了一晚上,写下一封中文感谢信!

  “所有洗衣服的女士和男士,都是绝对优秀的帮手!感谢伟大的中国为我们做的一切!”在冬残奥村,一位完全不会中文的美国代表团成员,亲笔写下了这封中文感谢信——先用翻译软件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对着手机一个字一个字“画”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送到居民服务中心。

  北京冬残奥会期间,这样的感动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除了良好的竞技平台,北京贴心、细致、专业的服务也赢得了各国客人们的积极反馈。

<a href=美国运动员“画”了一晚上,写下一封中文感谢信!”/>国家体育馆看台席的无障碍坐席

  “双奥之城”延续冬奥会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服务标准,继续擦亮“北京服务”金名片,兑现了“两个奥运 同样精彩”的庄严承诺。

  温暖服务让运动员全力以赴

  开幕式上,视障运动员李端在摸索中点燃主火炬照亮世界开始,“温暖”“感动”一直是冬残奥会期间的高频词。

  开幕式结束后,作为赛时的“家”,冬残奥村第一时间让大家感到温暖——新晋“顶流”雪容融,早早在村口迎接各国运动员回家。大家纷纷上前打招呼、合影。国际残奥委员会委员三木·马西森说:“所有的志愿者、工作人员都非常友好,我们受到热烈的欢迎。”

  温暖,还浓缩于冬残奥村、竞赛场馆的无障碍细节里。

  在延庆冬残奥村,运动员所住的两个公寓楼之间有一条室内暖廊,特别增设了轮椅坡道,大家无须经过寒冷的室外区域就可以来往公寓楼和兴奋剂检查站;在张家口冬残奥村,下沉广场建成了符合坡度要求的多折木质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

  竞赛场馆中随处见到无障碍设施的贴心。

  走进冰立方,东侧的一条上百米的“之”字形坡道映入眼帘。由于冰壶场地在地下一层,场馆专门搭建了这条平缓、能容纳两辆轮椅并行的临时坡道。除了10间永久的运动员更衣室,10间集装箱式更衣室灵活补位,低位挂钩、应急按钮等应有尽有。

  在国家体育馆,有的运动员从更衣室转场到冰场时并没有选择坐轮椅,而是更青睐“迷你出租车”。这是细心的工作人员特别为残奥运动员准备的座椅,大家把小推车铺上了瑜伽垫、浴巾,还装饰上“雪容融”气球。升级后的推车舒适温馨,还有志愿者负责接送。

<a href=美国运动员“画”了一晚上,写下一封中文感谢信!”/>国家体育馆内的运动员更衣室

  “大家都在设身处地为我们考虑,非常贴心。”来自加拿大的运动员亚当·金斯米尔,还在国家体育馆度过20岁生日,志愿者们在赛场用日常训练的冰球堆成“蛋糕”,让他十分惊喜。

  往届冬残奥会中,残奥高山滑雪赛场的无障碍环境最具挑战性。这次,国际残奥委会障碍专家伊利安娜·罗德里格斯,却对高山滑雪中心毫不吝啬称赞:“这是我见过最棒的无障碍环境。”

  小海陀山上,比赛结束区的雪道上铺设木板和防滑垫,方便轮椅通行;媒体混采区降低栏杆高度,让记者和运动员平视交流;观赛区轮椅座席下移、扶手栏杆降低,把最好的观赛位置和体验留给残障人士。

  每一处体贴细节的背后,都是“以运动员为中心”理念的体现。正是这些体贴温馨的保障工作,让残奥运动员没有后顾之忧、没有烦心事儿,全身心地投入每一项赛事。

  精细服务让无障碍达到“厘米级”

  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也是这座城市治理水平的生动注释。冬残奥会期间,两个“厘米级”的故事广为传播。

  赛时,张家口颁奖广场连夜紧急做了个“小手术”。运行首日,工作人员发现坐轮椅的运动员在过通道时稍显吃力。由于埋线原因,地面出现了2厘米的高差。

  虽然只有2厘米,还是要改!工作人员连夜施工,保障颁奖仪式进行。

<a href=美国运动员“画”了一晚上,写下一封中文感谢信!”/>张家口颁奖广场工人连夜施工

  冬残奥冰球比赛节奏快、强度大、对抗激烈的特点,运动员使用的球杆尾端还带有锯齿,对冰面磨损更大。场馆在转换期内,特地对冰面进行了改造——厚度达到5厘米,比冬奥会时增加了1厘米!

  人性化关怀,就是体现在这1厘米的用心中。

  本届冬残奥会恰逢疫情,残奥运动员身体也有特殊性,北京冬奥组委在防疫上格外精细。脊髓功能异常的残疾人,会出现体温异常与轻微发烧,经过现场专业判断,运动员就可以正常参加比赛。有的残疾人不能佩戴口罩,则允许戴防护面屏。另外需要用唇语交流的,也可以短暂地摘下口罩。

  开村前,3个冬残奥村的1800张智能床也完成升级。智能床的高度下降了10厘米,基本上和轮椅坐垫高度齐平。残奥运动员想休息时,就可以轻松地从轮椅上移到床上。床垫材质上也做了人性化调整。除了乳胶床垫,还提供一种支撑力更强的棕榈床垫,运动员可以结合自身需求灵活选择。

<a href=美国运动员“画”了一晚上,写下一封中文感谢信!”/>冬残奥村的智能床

  “床特别得劲儿!”获得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坐姿组铜牌的中国选手张雯静连连称赞。

  以人为本、关怀无微不至的无障碍环境,也让普通的残疾人朋友有了志愿服务的机会。此次服务于北京冬残奥会的9000余名志愿者中,有12名是残疾人志愿者。

  从居住、餐厅、交通,到赛场、颁奖仪式……所有的服务与设施,都朝着提升精细化保障水平而设计,有爱无障的环境让每个人都如沐春风。

  专业服务折射城市温度

  赛场上,运动员既会用到轮椅、假肢、矫形器等生活辅具,还会用到冰橇、坐式滑雪器等运动器具。轮椅的辐条断了、车胎扎了,或辅具上的关键螺丝松了、丢了,这些问题在“4S店”通通能修。

  北京冬残奥会首次在竞赛场馆之外的3个冬残奥村,都设立了假肢和轮椅维修服务中心。

  曾服务过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的朱思维,时隔四年,再次加入北京冬残奥会保障工作。这次,他成了假肢和轮椅维修服务团队的一员,和其余50多名专业技师参与维修服务,从而让运动员安心地比赛。

  冬残奥会期间,由常规公交车改装成的福祉车发挥了重要的摆渡作用。这些车辆的地板与站台高度一致,还搭配了无障碍踏板,乘坐轮椅的运动员可以方便快捷地上下车。

<a href=美国运动员“画”了一晚上,写下一封中文感谢信!”/>张家口颁奖广场的志愿者演练操作无障碍设施

  延庆冬残奥村志愿者郑伟博和同事们在服务上动了不少心思,他们在摆渡车上新增了固定轮椅的锁扣。运输行李时,志愿者们还会为残疾运动员的特种器械包覆专用覆膜,保障运动员们的行李在送达时“毫发无损”。

  还有许多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

  在高山滑雪比赛场地,饮料柜每排各种饮料都放一点,可以让不同高度的运动员都能拿到自己想喝的。主新闻中心媒体餐厅门口,一高一矮的手部消毒机照顾到不同需求的媒体记者。冰立方的“之”字形坡道在转角处增加了广角镜,方便运动员及时发现别人,以防碰撞。

  “北京给运动员带来的这种体验,是在其他国家都体验不到的。”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多次提到,北京冬残奥会把办赛标准提高到了新水平。

  改变始于体育,却不止于体育。体育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温度。从硬件到软件、从设施无障碍到观念无障碍,双奥之城的“北京服务”这张金名片既照亮了残奥运动员追逐梦想的道路,也将促进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美国服务器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美国服务器网联系。

[美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